便利店行业大举扩张,持续盈利难题待解
促进消费大背景之下,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服务难题备受关注。因此,最大化满足人们即时性消费的便利店领域正持续迎来政策“春天”。
今年3月9日,商务部确定鼓励便利店发展成为今年促进消费的重点。6月21日,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。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,把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作为当前工作重点,抓紧组织实施。会议要求,各地要按照“全面部署、重点推动、逐级延伸”的工作步骤,加强组织领导,以构建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为目标,以优化便利店布局、增加品牌连锁便利店数量、提高商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等为工作重点,借鉴北京等城市做法,协调相关部门加强政策保障,确保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取得实效。
政策春风之下,便利店迎来大举扩张期。今年北京连锁便利店将再新建700家以上,西安力争到2020年底,实现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不少于3000家的规划目标。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,2018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增速达到19%;便利店实现销售额2264亿元,门店数量达到12万家,行业增速达到19%;便利店行业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,单店日均销售额超过5300元人民币,较2017年同期增长约7%。
便利店数量的增加对于提高城市活力、解决居民生活便利性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但近一年来,便利店行业也集中涌现不少问题。比如,随着资本寒冬到来,成本高企、盈利难题待解成为便利店领域集中的问题。
持续的政策暖风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,自2002年开始,便利店就备受决策层关注。在大方针指导之下,包括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西安等地也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增加区域内便利店的数量。
2018年10月18日,北京市商务委、发改委、食药监局等7部门联合颁布《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》(下称《措施》)。《措施》提出,在便利店的空间位置、网点布局、项目品类、注册审批等方面放宽限制,并拿出最高5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便利店发展。同时,北京市明确三年内将连锁便利店门店数量扩至6000家。
2019年1月14日,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介绍,将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、超市、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。激发新一轮消费升级潜力。
其他城市也在对标出台系列便利店扶持政策,力争引入更多国家化的便利店。日前,西安市明确到2020年底,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不少于3000家。除了进一步支持便利店搭载简餐制售、简化登记备案流程之外,西安也提出对便利店提供资金支持和鼓励的政策。对现有直营或特许加盟门店数量30个以上、搭载便民服务的品牌连锁便利店,每新增1个无人便利店或1个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24小时便利店,分别给予5万元奖励,单户企业奖励最高100万元。
上海则在扩大经营范围方面对便利店行业予以支持。早在2018年5月,上海市就开放对便利店内生产现制现售类等食品的许可,并向便利店发放新的食品经营许可证。2018年5月8日,便利蜂成为上海市首家含“热餐”便利店,从便利蜂高管递交材料到核发许可证,只花了短短3个小时。
与利好政策同步的是便利店加快扩张的脚步。如罗森宣布,到2025年,要在中国开出10000家门店;全家便利店公布将在2024年实现10000家门店目标;阿里巴巴和京东都推出了面向“夫妻老婆店”的改造计划:阿里宣布要在1年内开设1万家“天猫小店”;京东则宣称未来3年内将开设100万家冠有京东品牌的便利店。便利蜂、猩便利等创业公司也在过去一年内拿到亿元规模融资,以一年几十家店的速度开业。
便利蜂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,便利蜂今年在确保经营品质的前提下,持续、快速的开店,年内全国门店数量将超过1000家。
为了加快扩张步伐,一些便利店品牌还引入加盟模式。2019年,罗森将以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在安徽扩张,加盟业务预计7月正式放开。便利蜂负责人表示,便利蜂将坚持密集布局的开店策略,会有节奏的在华北、华东都市圈内扩展。
对于便利店迅速扩张现象,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江明表示,随着大型超市进入成熟衰退期,小店迎来了契机,扩张是必然趋势。比如,正在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北京市,从“拆一建一”变成了“拆一建零点三”,大店数量难以增长,小店更容易生存;同时,从城市交通结构来看,人们的交通方式逐渐从驾车向地铁转变,集中在地铁口的便利店获得了人流;另外,交通问题导致“停车难”,可以实现不开车就能买到东西的便利店解决了“最后1公里”的问题,自然会受欢迎。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、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认为,商务部门对便利店行业的支持,可能基于两方面:一是国家要进一步扩大内需,二是体现出国家更加注重消费,尤其是社区消费。随着人们对便利店需求的增长,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是顺理成章的。
行业洗牌之痛
便利店快速扩张的背后,是行业整体难以实现盈利的狼狈。公开资料显示,目前能够实现盈利的便利店品牌只有少数几家,如全家、罗森。就连知名的7-11在中国也不能做到稳定持续的盈利。北京最大连锁便利店全时,因受母公司资金链断裂影响,自去年11月以来在北京关店约90家。今年1月,全时便利店华东、重庆两地共94家便利店已经被罗森接手。截至2019年2月13日,全时在北京的店铺剩余320家左右。这意味着,在这几个月间,全时的关店比例超过20%。
用王洪涛的话来说,便利店行业实际上经营的是“弯腰捡钢镚儿”的生意。也就是说,便利店行业需要不断的积累,到达一定规模以后,规模经济产生价值才可能带来盈利。
在黄江明教授看来,便利店最大成本即高昂的租金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《2019年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》显示,2018年,46%的门店店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,店租的上涨对于门店的可持续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威胁。有些门店会因为租房合同到期,店租的过度上涨而闭店。放眼其他国家,美国60%的便利店都是加盟店,其余则是大型公司运营的直营店,租金低廉;日本加盟店比例高达90%以上,店面均为店主自有房产,也省去了租金成本。因此,要降低便利店租金成本,只能让加盟店主带着自有店面加盟,便利店不再为其支付租金,但这难以在中国实现。
此外,资本集中盲目涌入也造成了便利店行业不合理竞争现象,行业泡沫初现。2016年,便利店被认为是当前新零售市场的难得风口,受到了资本的关注。2018年上半年,西安每一天、见福、131、today、邻几等便利店获得投资。2018年下半年,便利蜂、好邻居获得资本加码。据了解,近两年来,涌入便利店行业的资本累计将近100亿元。更多资金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行业了发展,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行业泡沫。由于便利店企业估值的提高,造成了一些便利店企业制定了非理性发展规划。较弱的运营管理及资金抗风险能力无法匹配企业的快速门店扩张,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困境,便利店逐渐迎来“资本寒冬”。
2018年8月,因背后出资方善林金融资金链断裂,邻家便利店突然失血,一夜之间关闭了168家店铺;一个月后,因投资方春晓资本出现问题,131便利店创始人失联,后被刑拘;2018年11月,全时母公司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被爆出受到P2P爆雷事件的影响,导致全时的资金链出现问题,无法跟上全时的扩张速度。
黄江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国外成功的便利店背后都有母公司充足的资本支撑。比如,罗森背后是日本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大荣公司,7-11背后是日本主要零售企业伊藤洋华堂,法国三大便利店母公司均为家乐福,家乐福最大股东又是LV集团。中国大多数便利店都没有大资本,仅仅依靠有限的风投是不够的,一旦资金链断裂,便利店就难以生存。
尽管如此,在黄江明看来,便利店行业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。据他所知,在中等以上发达国家,平均4000人一个便利店,在发达国家,基本2000-2500人一个便利店。目前中国是13000人左右一个便利店。考虑到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不高,按10亿城镇居民算,便利店的饱和度也仅为6000-7000人左右一个便利店。“未来,便利店行业可能会出现一个小井喷。”王洪涛表示。